金堆山里孩子成才的故事 - 时代小影院金堆山里孩子成才的故事 <h3> 作者:王红旗</h3><h3> 2018年8月8日</h3> <h3> 朋友,你有孩子上学吗?你一定希望自己的孩子考上名牌大学,成为栋梁之材。今天我讲金堆山区几个孩子读书成才的故事,他们一个是在条件极差的偏僻农村、一个是在十分困难的家庭、一个是在很一般的学校,但都考上了“211”、“985”、“双一流”重点大学,靠的是什么?凭的是啥?或许对你和你的孩子有启发、有教育,对培养孩子不怕吃苦,不怕困难,立志成才有帮助。
<br></h3> <h3> 前些天,我写了篇山水金堆的文章,区政府网站、《渭南日报》《陕西农村报》刋登了。读了的人都说好。金堆镇党委书记闵小鹏、镇长王永积极转发,五任县委书记点赞点评,老县委书记、曾任省文物旅游局副局长李炳武点评道“好景、好文、好心,向上、向美、向光明”,区委、区人大、区政府几位领导也点赞称美。数以百计的同学、老师、同事、朋友和领导阅读转发。文章传到了西安,传到了北京,传到了厦门,传到了深圳,传到了甘肃、新疆、山东……</h3><h3> 其实,我知道,不是文章写得好,而是金堆的山水实在太美了。我愿美丽的山水金堆走出陕西,走向全国。
金堆,不光是山水美,人也好,孩子更聪明。
我以拙笔记之。</h3> <h3> 《一》
穷山窝飞出“金凤凰”
“望子成龙。”这是千百年来每个父母对孩子的最大希望。多少父母含辛茹苦,受尽艰难,多么盼望孩子能考上一所好大学。
可是,“万人挤过独木桥,”到头来,“几家欢喜几家愁,”可怜天下父母心。
在扶贫工作中,我来到金堆镇的芋坪村,这是镇上的一个小村,也是穷村。去村上的路很难走,我费了很大劲才走进村子,村子里空荡荡的,很多户门上挂锁。走了好远,才见到一位七、八十岁的老人坐在门口,我上前问侯了几句,老人说话不太利索。屋里走出来一位快有五十岁的妇女跟我说:“老人大病一场,他儿子在山东大学,给老人看好了病,才送回来休养。”
<br></h3> <h3> 我急忙问道“山东大学,是陈靠山教授吗?”
“就是,就是,你认识?”妇女高兴地问我。</h3> <h3> 我才知道陈靠山教授的老家在这里。我站起来,望着这山,看着这村,摸着这土墙土瓦,院子长满了草,如蛮荒之地。
可就是从这里,走出去了陈靠山大教授。
我不禁肃然起敬!
那妇女接着说:“小时候穷,村上没学校,要跑到十几里远的外村学校去念书,天不明就要去,路也窄,一边是悬崖,一边是水库,真操心。大人们忙着干农活,那顾得上管娃念书。遇到下雪下雨天,更害怕,没有办法。娃上学去背个冷馍,连开水也没有,真可怜。”<br></h3> <h3> “靠山哥上学走在路上背课文,回到家里还要帮大人干农活,晚上点灯做作业,学习真用功,可刻苦啦!”<br></h3> <h3> 我在想,山里孩子上学的艰难,是城里人难以想象的,就连平原上的农村人也体会不到有多么艰难。
陈靠山,这个山里的穷孩子,以优异成绩考上陕西师范大学生物系,毕业后,又考上兰州大学研究生,读完硕士,又考上南京农业大学博士研究生。
陈靠山,他靠的是志气,凭的是吃苦。一个“穷”字,铸就了他刻苦学习,改变命运的志向;一个“苦”字,造就了他不畏艰难,顽强拼博的精神;一个“难”字,磨炼了他不断挑战,攻关夺隘的性格。<br></h3> <h3> 陈靠山这个山里孩子,而今是山东大学教授、博导,国家科技部首席专家。《科技日报》《山东日报》《陕西农村报》整版报道了他的科研事迹和科研成果,他被誉为“山东的袁隆平。”</h3> 陈教授立志研究和攻克三大科研项目:一个是列入国家“863”计划研究的“蓝迪多邦”生物制剂,提高农作物果蔬作物的抗病虫害能力和免疫力,增强抗逆性,优化提升果子品质。获得了山东省政府认证并荣获科技成果奖和专利。已推广使用,效果显著,受到广大果农、菜农的肯定和欢迎。二是研制的牛蒡糖,提高人体免疫力,增强身体素质。已经取得科研成果认证,投入生产使用。三是兼职芜湖医学院教授,正在研制攻克癌症的药物。
祝愿金堆山里这只“金凤凰”飞得更高更远!
<h3><br></h3> <h3> 《二》
山里娃考上中国公安大学
金堆山里有个铁炉村,村里一伍姓人家,父亲和三个儿子。
说起来实在的可怜,让人不寒而栗。父亲因病双腿载肢,不能行走,不能干活,不能生活自理。一个儿子外出,命丧洛南,不知其果。另一个儿子,又患病不医而亡。
苍天啊上帝!为什么灾难都要降落在这一家人身上?
家庭的重担就要靠这个未成年的小儿子挑起来,他要上学,还要劳动,他要做饭洗衣,还要侍奉老父亲。这是多么地不容易,多么地艰难。需要多么地坚强,才能支撑这个家,需要多么大的力量,才能挑起这个重担,需要多么的顽强,才能走下去,需要付出多大的努力,才能上完学。<br></h3> <h3> 这个山里娃,有着大山一样的坚强,狂风吹不倒;有着大山一样的结实,暴雨淋不垮;有着大山一样的力量,从深深的苦海里,一步一步艰难地走向遥远的彼岸。
他读完小学,读完中学,以优异成绩考上中国公安大学。
小伍毕业后分配到厦门机场做公安工作,他爱岗敬业,工作努力,年年获得先进。
他把老父亲接到他的新居,大海边一座美丽的海景房。<br></h3> <h3> 不是吗?生活给了你苦,也会给你甜。只要你热爱生活,不懈奋斗,生活不会欺骗你。父亲给了你生命,也给了你重担,只要你心存善,有孝心,苍天也会眷顾你。<br></h3> <h3> 《三》
从金堆山里走进清华门
金堆,
秦岭深山中。
北京,
清华大学府。
一个,
穷乡僻壤。
一个,
繁华京城。
一个,
山高路遥。
一个,
门槛天高。
莘莘学子,
寒窗苦读。
披星戴月,
面壁十年。
能有几个,
鱼跃龙门?
又有几个,
步入清华?
真是
寥若晨星,
凤毛鳞角!<br></h3> <h3> 可是,
在我们金堆大山里,
一个孩子,
一路走来。
吃山里饭,
喝山里水。
家乡里的学校坐,
家乡里的老师教。
没有什么名师,
没有什么名教。
靠着自己的努力,
凭着自己的勤奋。
和老师教学相长,
和同学一起做题。
不断积累,
打好基础。
知识结点,
环环相扣。
善于总结,
创新方法。
有效学习,
成绩优异。
品学兼优,
全面发展。
应届高考,
一举中榜。
清华通知,
送到山里。
师生庆贺,
山也笑,
水也笑。
山里娃娃,
走进清华。<br></h3> <h3>作者简介:王红旗同志曾任中共华县县委副书记、人大常委会主任。现为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。个人散文集《红叶集》、《绿叶集》已由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。《北川,不哭!》、《我们的老校长》在《陕西日报》发表。《做好人,做好官,做好事》在《当代陕西》发表。《秦岭的呼唤》荣获陕西省"三秦环保世纪行"征文一等奖,刊登在陕西省人大常委会机关报《民声报》。
</h3><h3><br></h3>